2023年广州再度领跑全国,连续五年成为新增国际化学校数量最多的地区,广州博萃德学校(以下简称“博萃德”)正是这些新学校中的一员。去年,博萃德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招生工作,近200名中外籍学生入读这所湾区备受瞩目的国际化双语学校,横跨小学初中一至八年级,高中部招生工作也即将拉开帷幕。
近日,OpenApply十分有幸邀请到了博萃德的招生办主任Cathy Tan,和我们聊一聊新晋学校的招生团队如何厚积薄发、凝心聚力,顺势而上、开拓市场。
与教学团队通力合作
博萃德招生取得亮眼成绩,招生部门并未居功自恃。Cathy说道:“学校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领导团队的指引。包括学校总督学王殿军、执行督学马贤慧、中外方校长在内的掌舵者、领航人为我们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的战略合作伙伴香港周大福教育集团以及英国博耐顿学校也提供了重要支持,而且,学校教学团队更是功不可没。”
学校各部门是统一的整体,老师发挥他们的专长,招生团队则负责捕捉并带领家长们去看到这些亮点。在博萃德创校初期,教师团队是开放日活动的主角之一,凭借其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专业深度,向家长们传递学校育人理念。此外,他们会配合招生团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家长的关注焦点,有侧重地安排开放日体验课活动。例如低年龄段的学生家长会更关注课程中的互动性,那么中外教的双语课程、戏剧课程是更好的选择。高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则会对科学、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更感兴趣。
此外,招生与老师也会与老师们保持日常沟通,因为面对家长,招生团队不仅需要展示教学团队的教育水平、海外教育工作背景等客观数据,更重要的是了解教学,通过展示日常教学活动或细节来体现学校的全人教育理念,以此找到与学校观念契合的学生家庭。例如,博萃德非常重视个性化关怀与培养,招生老师发现,有些老师写的反馈甚至比学生作业还要长。这就自然而然成为招生团队对外展现师资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差异化定位
博萃德作为湾区瞩目的一所双语学校,无论从硬件、软件来看,其所在教育园区的投入力度在整个大湾区都可谓位列前茅,最直观的差异化体现在园区内“以筑为学”的三栋特色建筑:独栋的体育中心、表演艺术中心以及创新中心。如此的硬件实力不仅可以支持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发掘兴趣、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开展项目式学习,并为高年级学生开展科研乃至未来职业发展探索提供充分的空间资源和学习体验。
此外,“以学生为中心”和“人文关怀”渗透、融入、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博萃德在软实力方面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体现。孩子像植物,不同植物需要不同程度的阳光、湿度和不同的照料方式。在博萃德,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会被发现、尊重、重视。这不是空泛的宣传口号,而是已经真实地落地于育人培材的方方面面,例如从低年级实行班主任观察制,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六年级开始初阶学涯规划,通过专业的升学指导与日常的沟通帮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热爱与志向所在。
因势利导,抓住机遇
近几年,政府先后出台国际化学校相关政策。在Cathy看来“加大对于国际化学校的规范力度,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是利好的。大浪淘沙的背景下,学校会更加重视打磨自己的实力,回归教学的初心与属性,挤掉市场招生的水分,专注教育本身,让整个国际化教育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帮助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另外,从家庭画像角度来看,来自高知家庭的申请者占比逐步提高。这些学生的父母有强大的教育背景,本身从事大学教师、律师、医生等行业。例如,博萃德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有相应的合作,第一年招生就有十多名该学校教职员工子女前来申请就读。这也是未来学校招生的一个重要窗口。
直面挑战,建立信任
对于新建校招生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计划的落地会遇到困难与预料之外的变化,需要调整。家长获取信息与真实体验的落差,不利于家校关系的维护。博萃德在面对此类事件的原则是直面问题、信息透明、充分沟通,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有学校足够的坦白和自信,家长才会更愿意去信任学校。当新学校逐步走向成熟,其生源的60%-70%来自在读学生家长转介绍,因而维护好家校关系,加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十分重要。目前博萃德已经建立起了校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积极听取家委会的建议。
对于新学校而言,变化与调整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因为对比成熟学校可能会有“尾大不掉”之弊,而新建校则可以基于学生家庭的反馈相对而言更灵活更及时地作出调整,更好地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求。
结语
对于多数行业而言,增量时代要开疆扩土,存量时代则要精耕细作。作为一所传承了英国博耐顿百年积淀的学校,博萃德站在崭新起点上,更加需要优化流程、精细管理、回归教育本心。正如Cathy所言“在博萃德,我们更看重学校未来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短期内招生人数的提高。并且我们始终相信学校要强化其教育属性,学校只有坚持办学初衷并持之以恒去践行,才有更好的未来。”